花都旅游主打东南亚风情
日前,记者从花都区首届侨文化活动日获悉,花都区将以荣获“广东省东南亚侨文化艺术之乡”的花东镇为基础打造特有的“流溪河畔东南亚风情”的旅游文化品牌。还将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的方式,对花山镇80多座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华侨碉楼进行新的探索,希望把这些碉楼打造成“文化艺术一条街”。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理事朱江认为,以浓郁东南亚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在广东还“独此一家”。
东南亚侨文化融入花都生活
据了解,自古至今,花都就是广东著名的侨乡,其中以花山镇特别突出。据统计,如今旅居海外的花山华侨、港澳台同胞分布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共有7万多人,这个数字相当于目前花山镇的全镇户籍人口。
1953年,花东镇开始接纳归难侨,定居花东镇的归难侨多数来自印尼、越南等13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这些归难侨的先辈们生活在原居住国的时间可追溯至清朝中期,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娱乐活动等方面都打上了原居住国的文化烙印。
广大的归侨带来了许多国外文化的元素,许多归侨至今还保留了原居住国的文化习俗,如歌舞、声乐、器乐、饮食、习俗、语言、服饰等异域文化传统。在归国后长期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中,归侨们这些异域传统文化又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东南亚侨文化艺术”。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花东镇丰富多彩的侨文化,归侨自发组成了十多个文化艺术社团。他们每年都编排10个以上具有东南亚特色的节目,经常进行演出。
据介绍,在首届侨文化活动日揭牌的花东侨文化活动中心今后将为他们的演出提供固定场所。花东侨文化中心设计布局以东南亚传统特色为主,并糅合现代建筑技巧,极具东南亚特色。演艺大厅,主要是表演东南亚舞蹈、展示东南亚民俗服装风情、开展联谊活动、召开大型会议的场所。这里还设有花都华侨农场博物馆,共展出58件文物,其中生活用品11件;老字画、照片等22件;有关侨文化的报纸、杂志、书籍及其他资料等17件;证件、护照等8件。馆内43个展板分为前言、领导关怀、历史变迁、创业发展、东南亚侨文化、今日花东、芳名录等七大部分。
而华侨影像展示场所,以咖啡厅模式布置,放映华侨题材的投影,另配电脑自助上网,让来宾在宁静休闲的环境中观看华侨历史,花都社会发展等影视作品,较有代表性的有凤凰台的《唐人街》系列,香港亚视的《寻找他乡的故事》系列等,使游客感受外国风情。
碉楼群拟打造成“文化艺术一条街”
碉楼是华侨文化的一种印记,在花都同样如此。据了解,目前有近百座华侨碉楼分布在花都辖区内,其中花山镇就有80多座,有一部分被评为区级文保单位。记者在花山镇走访发现,这里的部分碉楼保存完好,有欧式风格的鹰杨堂,也有东南亚风格的瑞莲楼,建筑之精美让到访者纷纷称奇。
然而,要保护好这些碉楼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据了解,绝大部分碉楼的业主都在国外生活,部分碉楼处于无人打理状态,久而久之便沦为如今残破不堪的境地。
为了破解这种尴尬的局面,从今年开始,花山镇政府开始转变思路,以另外一种方式对这批碉楼进行保护。“保护碉楼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来对它们进行活化,才能发挥它们的历史价值。”花山镇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希望借助社会力量把这些碉楼打造成旅游文化和文化创意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扮演的更像是一个“中介”的角色:他们先联系身在国外的碉楼业主,拿到碉楼的委托权;另一方面与一些文化产业公司进行合作,把碉楼出租给一些画家、艺术家等文化人士作为创作室,租赁方负责承担碉楼的维修费用,并向业主支付租金。目前这个被命名为“文化洛场”的项目正以花山镇洛场村为试点进行运作,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根据一份平面图显示,未来这里有停车场,也有高档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