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艺术的热爱,完全来自读书之余的视觉调节。当身心疲惫,头昏眼花,看一看书法、绘画顿觉心胸开阔,情感自有,久而久之也就喜欢这门和自己工作、学习不相关的艺术。看出版物上的美术作品的多了就有看真迹的欲望,生活在豫西边远小城,名家真迹接触不到,本土画家樊松坡的作品对我是个慰藉,一饱眼福后,再看书学习常能神清气爽。
西峡这个地方虽然地处偏远但文学艺术却能与世界同步,并具有超前意识。秦楚文化的交融与积淀,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高速交通网络,光纤等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使西峡早已成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文化厚重的一部分。新时期不仅产生了乔典运、王俊义、韩向阳、李雪峰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家;陈默、刘光欣、王新芳等国家级的书法家,也涌现出在国家有一定影响的画家,樊松坡先生无疑是绘画领域最杰出的一位。
远在2003年,樊松坡先生就荣膺“南阳书画二十家”桂冠,那时我才知道西峡有个画家叫樊松坡,才开始关注他的绘画,有人喜爱他的竹子、兰花,有人喜爱他的花鸟,我却更喜爱他的山水,并一直认为樊松坡最高成就是山水画。
他的山水,雄伟、大气、柔勒,气象浑穆,整体感特别强,山石、花草、树木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相互的穿插帮衬,不用想象去补充很难进入他所营造的氛围,很难把握他内心深处试图表达和宣泄的情感。线条和墨色既清晰又模糊 ,整体既明朗又含蓄,可供想象和生发空间很大。 在一次书画展览上,有一位参展画家问我,谁画的好,我说樊松坡,他又问我是否专看画家的名气,不看绘画本身就妄下结论,我说不是的,都仔细看了,他又接着问,樊松坡的画到底好在哪里呢? 我说,樊松坡起码画出了山水的三重感觉,真实的山水、朦胧的山水和想象中的山水。作为真实的山水来自我们身边的八百里伏牛山,沟勾坎坎、山山岭岭、一草一木都有准确、生动再现,和我们是那么的亲近,没有模仿造作和程式化;作为朦朦胧胧的山水是他心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山水,他所热爱的山水的集中典型呈现,我们看后只知道是我们周围的山水,不知道他到底是哪个具体地方的山水;至于想象中的山水,则是凭着我们每个欣赏者感性和理性认识,心中希望的山水,美的山水,个性的山水。我又说你们所画的山水,是程式化的山水、机械、拼组、模仿的,似曾相识,在别的作品中见过,是汤剩饭,你们生在西峡,山水画中没有伏牛山的影子,是在做山水,不是创作,没有亲切感、陌生感和新鲜感也没有朦胧美,太直观和浅薄。
樊松坡绘画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绘画技术来源于对名家字画的临摹,在临摹中有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用笔用墨习惯,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是有意借鉴他人画法,机械的用到自己绘画中,他是在大量的临摹中融各种画法于一炉,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他用笔的线条老辣而鲜活,苍茫而劲健,纤细而膨胀,快线条坚实有力慢线条淡雅、静穆。浓彩泼墨层次分明有气势有韵味。线条多用于山、石、树木轮廓,浓彩泼墨多用于枝叶和氛围的营造。他所画的花草树木,有清晰的轮廓没有清晰的枝枝叶叶,但总是那么欣欣向荣、朝气蓬勃,耐人寻味,像徐渭笔下的墨葡萄,在抽象和具象之间生发情感。淅川大书法家靳富有看樊松波的山水画,第一句话就是,西峡山上的植被好,让樊老师画足画活了,第四届全国书法《兰亭奖》得主,也是画家的袁江涛在我学校看到樊先生的山水画说,樊老师绘画手法一旦被专家、学者认可,将是世界级的大画家。不是我作为爱好者觉得画法新,而是作为画家的袁江涛也觉得新,在其他任何人的作品上没见过。
樊松坡的绘画气韵生动、热烈豪放,和他本人传统的文人的文静和柔弱气质相比,判若两人。由此可见他内心的强大和崇高。表面上看似柔柔弱弱的樊松坡,内心实质伟岸孤傲,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樊松坡和艺术家的樊松坡是截然不同的,在他的《伏牛金秋》图中,燃烧亮丽的叶片,直接吸收了齐白石老人化俗成雅的画法,而更大胆的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白石老人画荷,他画山水,白石老人是一朵惊世红,表达自己一枝独秀不媚世俗的狂傲,从而成一代开宗立派的绘画大师,樊松坡则是一片燃烧的浓烈,他对秋的热爱,红色的偏好,难道不正是他对人生的感悟,对夕阳的感叹,对退休以后,身退心不退、烈士暮年壮心不移的生动表述吗?作品没有一点模仿的痕迹,而是融入了他自己特有的情感,八大山人朱耷曾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我更想说笔墨当随个人,随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一个画家的作品只有是古人的、自己的,特定时间的,才是历史的,樊松坡的绘画可以说是时代的精品,也是历史的珍藏。
但樊松坡先生总是低调的,从不张扬和宣传自己,说自己画的不行,从政30年耽误了艺术,现在退休了,老了才知道时间金贵,该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可以说是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式的勤奋与谦逊。
基于对樊松坡先生人品和绘画艺术成就的热爱,我不辞浅薄撰写此文,是从一个文学爱好者或艺术欣赏者的角度看,从美的角度而不是从画家的角度,对樊松坡先生的艺术造诣难以从技法上详细论述,只是想窥斑知豹,赏叶知秋谈自己对他绘画一知半解的看法有待和喜爱他绘画的朋友商榷,至于挂一漏万肯定在所难免,仅以此文,表达我对樊松坡先生的热爱和敬仰。
2013/9/9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