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场上传诵的永远都是价格疯涨的神奇故事。2010年拍出1.71亿元的徐悲鸿《巴人汲水图》,1949年,一位南下干部从旧货市场买下它时,花了160元,1999年它第一次现身拍卖场,成交的价格是132万元,2004年第二次拍卖,成交价格是1650万元,再过6年,它的价格已经是1.71亿元了,62年这幅画价钱增长了100多万倍。近日,一位曾经的“法人股大王”,如今的收藏界红人,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的送拍者刘益谦,再度述说神奇。他说,当年购买这件作品只花了不到2000万元,此次出手净赚3.5亿元。
买涨不买停,买高不买低,一位面带神秘表情的男士跟我说,起拍价低于2000万元的拍品根本不考虑。相比之下,很少有人关心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高于一切。
但是,有专家提醒说,拍卖市场就像击鼓传花一样,天价艺术品总会砸在最后一个人手里。只是谁也不相信自己是最后一个,因为,在拍卖场上,很少有人相信失败的教训,谁都认为自己是幸运儿,这是一个充满梦想的疯狂空间。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面对艺术品天价时代,许多网民看得很清楚,有人说“超英赶美,大跃进时代到来了!”更有老收藏家苦口婆心地说,书画是高门槛收藏,把书画当成普通投资对象是肤浅和错误的。狂热追逐高价拍品是一种盲目的投机行为,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