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手机版 免费注册| 会员登录| 商务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画大师 » 走近名家 » 正文

著名油画家唐永明佳作欣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24  浏览次数:1034
核心提示:  唐永明艺术简历  唐永明,1966年生于杭州。毕业于浙江工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1995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曾长期担任《浙江
著名油画家唐永明佳作欣赏

  唐永明艺术简历

  唐永明,1966年生于杭州。毕业于浙江工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1995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曾长期担任《浙江日报》美术编辑,2001年调入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报集团主办《美术报》。现为《美术报》专刊部主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学术秘书、浙江当代油画院监事、浙江国际美术交流协会理事、浙江开明画院油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曾撰写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美术评论、油画理论文章。数次担任策展人、艺术顾问和美术展览活动评委。油画创作上,其多元的写实结合意象的绘画语言,融会古典并结合本土的文化特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撷取养分,加以当代表述。作品强调东方意蕴,追求意境,善于刻画表现油画唯美的一面。作品曾多次参加过全国、省级大展并获奖,曾受邀赴日本参加由中国文联主办的“第六届东方美术家作品交流展”。有数十幅作品被国内外政府机构、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收藏。

著名油画家唐永明佳作欣赏

  伴石系列·拜石 油画

著名油画家唐永明佳作欣赏

  伴石系列·垂涎 油画

著名油画家唐永明佳作欣赏

  伴石系列·归家 油画

  陪伴或是一种诗意的禅

  ——解读唐永明“伴石”系列作品

  马小依

  当第一眼看到唐永明创作的这批“伴石”作品时,有一种古朴深沉的回味,这仿佛随浓浓禅意推开现实与物欲的纠缠,喧闹与躁动的牵绊,一切都在艺术的法则中还原生命的“真象”,都在指向那个安然淡泊的“精神场”,也许,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个情境:拉开审美距离的,由物质指向到精神层面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停顿下来,去思考什么是我们的精神支撑和心灵陪伴。

  画家有着扎实的造型基础,刻画太湖石时,讲求物象比例结构,根据石的块面转折变化进行描绘,在每一个细微处,不论是坑洼不平,还是凹凸起伏,画家尽量去还原不经修饰的自然,那种高低错落的美感。同时,利用笔触,去描绘光影的变换,透视之法则,石的刻画更显立体浑厚,充满分量。

  作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画家在形体构成上遵循油画法则,但在捉取神韵时却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以及更宽泛的语体视野:以国画语素赋予作品内在深意,于是,在画面中,我们看到了画家极尽探索的意象诉求,尽量去呈现它的“瘦、漏、透、皱”,那种东方化的审美哲学开始显现,并贯穿始终。

  不得不说,就“伴石”二字,都颇有意味,陪伴、依靠,这是猫与石的依存关系,也是一种情感的慰藉与转移,猫天性是高傲的,也注定是孤独的,在《无助》中,描绘了猫无依无靠的失落;《假寐》中,则带有几分慵懒与惬意;《探月》,则有几分跃跃欲试的好奇之心;《腾云》则把猫与生俱来的动态跳跃刻画得入木三分。当画家把猫的每一处细节加以强调,并与太湖石进行意象结合时,画面有了耐人寻味的意韵。太湖石岿然不动,沉稳内敛,而猫则翻转跳跃,活泼欢愉。在这动静之中,时而是“以动驭静”,时而是“以静破动”,似乎二者的和谐存在,是一种有序的平衡,有了动静之中相得益彰的默契。

  这种意韵别有雅致,是一种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内涵既不能刚性太强,亦不能柔而无力;不能张力太足,也不能松而拖沓。一切“火候”都在画家酝酿的情绪中不断收控、积蓄和沉淀,当这种思想沉潜深入到足够深的层面时,便逐渐凸显出作品的禅意。作品《入禅》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画面中,时间仿佛停滞,随纷扬大雪涤除心之杂念,猫静坐如佛,以虚空之心静对万籁,仿佛在“意度”中,一切都有了“未知”却“先觉”的答案,恰是这种存在,是物体虚化,精神实化的转变。其实在这里,猫是一种隐匿和虚指,最根本的是画家借用猫的“肉身”来审视我们自己,来反映人类社会里心灵世界对现实困境的种种诉诸与纠结。而这正是禅所要开化的,明悟的。

  细细品来,唐永明的“伴石”作品,每一幅都有着唯美温婉的背景色调,或灰色隐约、或蓝色深沉、或黄色温馨、或绿色葱郁,色彩是充满想象的,是旖旎的,是幻化的,它好像揭示着季节之交替,时光之荏苒,在生命的印迹中那些高低起伏的记忆。因为这份色彩,画面不再显得空寂,而是充溢着一种情感的呼应,节奏的脉动,它像一种内敛的不易觉察的情绪,在画面中慢慢弥散开来,渗化在画面的主题立意中。

  因循着细节在画面中寻觅,作品《观致》是颇有意思的一幅。猫在石之高处,俯视书桌一隅的青花瓷瓶,画面虽然简单,却传达了诸多文化内涵,把玩瓷器,家居陈设,欣赏奇石,这都是传统文人的兴致所在,是一种古典式的文化回味,这些文化符号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拼凑,而是共同构成一道心灵风景,一种简约率意、清朗达观的人文景观。

  而在作品《江山》中,画家更是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做了更深远的诠释。画面中猫立于太湖石的顶端,蹲坐的姿态似是俯瞰,又像是寻觅,在登高望远的思绪中把画面引向幽静。而背景则以山水之意趣作为铺设,在主次、虚实、远近与开合等诸多层面展开布局,以开放性的视角融通中国水墨写意画的意象通达,画面中溪流蜿蜒,山势雄浑,承宋元笔意之衣钵,即讲求笔墨法度,又能寄情寓怀,呈现格调极高的情境之美,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同时,画面中体现出的“虚静”又让观者摒弃心之杂念,去追随山水之高远,气象之变迁,人生之淡泊,在一种大深沉、大安静的状态中“味象悟道”,体味“大美无言”,“大音希声”的至高境界。可以说,作品《江山》是一种融古通今的文化交响,在古意中无不隐喻着当下的生存状态,文化希冀和一种精神的隐忧。

  从某种意义来说,画家笔下猫与石之间的陪伴,不仅描绘了物象形态的自然性,还传达出内在的思想性,和作品的精神归属感,这种表述是颇具分量的。石的形成历史久远,而猫却生活在当下,一个历经沧桑,一个生命短暂,而猫对石依存的根本究竟是什么?也许在这可休憩的太湖石看来,它意味着猫的家,猫的信赖和心灵支撑。这多么像极了我们的人生,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敏感多疑,充斥着漠然与孤独,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可信赖终生的支点给予宽慰,因为我们不能在物质与精神上身陷囹圄,无家可归。

  陪伴或是一种诗意的禅,也许生命真的没有无休止的陪伴,而如果当生命走向终点,我们希望这种陪伴是一种有意义的探寻和抚慰,是一种对人世最纯朴的、本真的留恋,舍去那些虚伪、矫饰,面向你我最直白的内心,那种陪伴,那种感同身受,即使没有轰轰烈烈,也一样可以刻骨铭心。

著名油画家唐永明佳作欣赏

  伴石系列·假寐 油画

著名油画家唐永明佳作欣赏

  伴石系列·撒欢 油画

著名油画家唐永明佳作欣赏

  伴石系列·寻幽 油画

  “伴石系列”油画创作感言

  唐永明

  “伴石系列”的创作,已经持续第三个年头了。真正坐下来要为这个系列整理点文字的东西,却突然发觉那些绘画过程中让我激动的,难以自制的感觉是那么地稍纵即逝,毫无头绪可言,甚至让人怀疑它们是否真的存在?

  我必须坚信它们的存在。否则“猫与石头”这样一个在局外人看来毫无关联性的题材,能让我一直画了三年,并且根本没有完了的迹象。在今后许多个无聊的夜晚,一旦我又难以自制地地激动了,我仍然会抄起画笔继续涂抹,抹去重来,这个系列肯定会生生不息地延展下去。

  有时我会想,是否已经陷入了自己所挖的陷阱,因为驾轻就熟而不思进取,程式化地亦步亦趋。转念一想,程式是我自己设计的,我便是我的主宰,不能没有信心。“伴石系列” 重复的只是内容,那些程式会因为我的不断主张而升级,变得更加羽翼丰满。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系列并非是什么当代性的精神表述,也无关传统的艺术主张,更没有深刻的主题内涵,它只缘于一种个人的好恶,就像咖啡与蒜头,如果能把这二者组合调配到一个最佳状态,那么,肯定会有人因为它的不平凡而趋之若鹜。味道对口,就不要去追究它是否有营养了。同样,猫与石的组合,不用去追究什么学术内涵,视觉上愉悦了就行。

  绘画其实没那么复杂,简单点更符合当下的文化口味。

  当然,这个系列绘画的过程并非都是激烈和难以自制的,哪怕是峡谷漂流也会经过许多平缓的地带,这时候带给我的是一种介乎感性的愉悦,思维会脱离双手的束缚而游走。我会想象自己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万物,站在落日的海边聆听潮音,站在佛前庙里冥想菩提明镜,站在空旷的夜街上手舞足蹈……这样的思绪与我画面的本质毫无关联,甚至有些莫名其妙,肤浅和媚俗,但却实实在在是从这个系列绘画的过程中生发的,找不到理由。能肯定的是,这不会是作为绘者的我的一种个案。

  我一直喜欢石头,各种各样的石头。年代久远的,奇形怪状的,佛魔同居的,色泽迥异纹理别致的,雕刻过的或者纯天然的,富贵如玉低贱如卵的。它们是积亿万年天地之精髓所凝固的乐章,虽然缄默不语,但仍然以自己的方式散发着厚重的旋律。从喜欢到希望表现,画石头就顺理成章了。我最后选择了太湖石。画太湖石不至于会因为太精致而影响绘画性,也不至于因为太粗鄙而阻碍了观赏性。出名门,瘦皱透漏,大小适中,可陈设可赏游,古已好之。

  从这一点上梳理,伴石系列应该是从石头引申出来的。然后我希望为这些寂寞的冷冰冰的石头,寻找到一个陪伴它们的有灵性的生物,带来一种生气。同时这二者必须是形影相随,相得益彰而又浑然天成的。它们一静一动,一张一弛,一冷一热,一刚一柔,完全符合美学对比的条件。

  有一天深夜,当我走出画室,偶然间一只猫在寒风中从墙上悄无声息地走着。它主动停下与我对视了数秒,黑暗中两点绿光坚定地聚焦着。从它的眼神中我发现了我所缺少的或需要的东西,无法言说,却耐人寻味。我有点凌乱,很希望抓住这种感觉,却无从下手。艺术所要表达的不正是这种只可意会的感觉吗?!如果能够一眼望穿,一目了然,何必日复一日地辛苦涂抹于画布?

  当我注意到猫的存在,我立刻发现它们无处不在,在草丛里,在车底下,在围墙上,在窗沿旁,还有许多在垃圾桶边。自由似乎是它们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虽然有的野逸,有的满足,但更多时候它们面对人类是惊恐,无助,彷徨,失落,忧伤和肮脏,两个眼角永远挂着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无奈。在它们的世界里,同样也有高富帅在楼房里,有富二代在别墅温柔乡里,但它们从没有怨言,从不计较,从不担心自己的归宿。它们有的只是活下去的勇气,关心的只是如何能寻找到下一顿晚餐。

  相比之下,我对作为宠物的家猫不太提得起兴致。它们太过安逸,终日温饱衣食无忧,肥头大耳,只需记得时时献媚衣食父母。它们“喵喵”的嗲叫与半夜室外深处传来的嚎叫有着本质的区别,有太多不一样的内涵。

  突然想到了秋日那些落在地上的梧桐叶,如果不去打扰它们,日积月累会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幅醉人的画面,让人忍不住产生眷恋之情。而一旦被扫除,它们立刻就成为了令人厌恶的垃圾,再也没有诗情画意。

  如果说我让这些流浪猫配高贵的太湖石,这个应该就是理由之一。情境的转移会刺激理念的重塑。生活中它们不太会有闲情逸致,去这样精致的地方荒废闲暇,与生俱来的卑微让它们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行踪。现在,它们不仅骄傲地站在了太湖石上,而且可以在上面为所欲为地寻欢撒野。石头因为它们而灵动起来,它们也因为石头而享受了尊宠。因为时空的转换它们改变了世人的目光,至少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它们上了大雅之堂,变成了美的附属物,成就了一番家猫所无法企及的壮举。

  在这个系列中,有一种精神性指向。我尽量赋予石头以各种不同的变化和美化处理,但坚持保留着猫的真实状态。真实最能打动人!我想,在画中它们不会因为毛发的肮脏而遭人厌恶,不会因为眼神的迷茫而被人可怜,不会因为贪吃贪睡而被人唾弃,不会因为夜晚出没而受人指责……在这里,它们可触可碰,享受着人们看待满地秋日落叶一样的目光。

  其实,很多时候,作为一个画家对自己的作品总会时不时产生一种代入感,去体会自己所营造的故事情境,从而得到精神的参照。作为二维的绘画,观者也许永远也不会全部读懂画家所希望表达的故事和内涵,但哪怕只是读懂了一小部分,或者读出了作者不曾表达的东西,这何尝不是绘画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呢?

著名油画家唐永明佳作欣赏

  古桥春色 油画

著名油画家唐永明佳作欣赏

  石语·阳光下的岸 油画

著名油画家唐永明佳作欣赏

  太湖乡之三 油画

 
 
[ 书画大师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书画大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合作代理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

2012-2013 中华书画大师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蜀ICP备2024106173号  版权所有:中华书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