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斌艺术简介
曲斌,男,字双全,号怀远堂主、自知草堂主人、吟墨堂主、边山草堂主人、耕读堂主。1963年3月生于湘西沅陵古镇。今系西泠传人,现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白云区文联副主席,广州市白云区政协委员,广州市白云区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担纲广州岭南印社,创立岭南印派。坐镇岭南古玩研究中心,担任广州岭南书画院院长、广州市岭南国画研究院院长等职。积极主张继承创新、兼融并蓄、自觉担当的新岭南画派学术精神。著有《何时走出书法美认识的误区》、《中国书法当立文章气之精神》、《论新水墨现象》、《紫砂鉴赏》、《紫砂流光》、《篆刻·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等。
评论:曲斌先生从军队到地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对生活和艺术执着的热爱和追求。他非艺术科班出身,但他遍访名师,受益匪浅,对古玩、书、画、印有着30多年从未间断的潜心钻研。擅长篆、隶、楷、行各书体,尤对行书、行草书有较深的研究。其书法作品有魏晋的神韵,又具隋唐的法度,而把宋、元的意态和明清的拙朴与趣雅融而贯之,作品凝重中有飞动,庄严中寓活泼,重笔似巨石坠地,轻笔如蜻蜓点水,字里行间涌动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他不仅有很强的艺术创作能力,而且对书、画、印的理论研究更有独到之处,对艺术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资深评论家:尹 广)
书法1
书法2
书法3
书法4
书法5
序
——风景这边更好
《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丛书•岭南书画院30家作品选》在岭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将这些作品在岭南红棉美术馆共同展出,它召示着岭南地区艺术发展的一个新信息。
这30家,有广东地区优秀的艺术家代表,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家。这30家涵括了书、画、印专业领域,他们都有很深的专业素养,很高的艺术成,岭南书画院凭藉对岭南艺术文化的自信,将全国各地在书、画、印专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组织到广东大地来交流互访,并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访学模式,这不仅是对岭南艺术界先贤们思想的一种传承,更是为岭南艺术的发展担当了一种新的责任。此举,在岭南大地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归纳起来,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躬身请教意识:这是一种态度和精神的体现。我们只有真诚地躬身请教本土以外的艺术文化精英,才能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不足。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仅要做到躬身请教,而且更要躬身得诚恳。这就是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把它作为一块“试验田”耕种好,让它结出硕果,形成广东的一种艺术文化。任何一个地域文化(艺术),民族文化(艺术)都有它的局限性,如果我们都各自抱着属于自己老祖宗留下的产物视之为“金娃娃”,我们的未来必然会产生歧形的结果。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然我们要在“试验田”里淘金,去伪存精,形成岭南的艺术文化结晶体,那么,“躬身请教”就是源头之活水,“试验田”就是引水之渠。因此,我们既要珍爱“源头活水”,更要让“渠”畅通无阻。只有坚持这样,才能提升岭南艺术文化,才能形成自己的先进艺术文化,我们的底蕴才能真正真正得以积淀,也才能有传承。我认为“底蕴”不仅仅要求区域内原始的分子要顺延传递,而更需要在间断地和域外文化产生兼容作用而不断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元素。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填充的新元素就形成了我们的一种背景文化,这种背景文化即称之为“底蕴”。兼容的作用力越强,区域文化与域外文化兼融的作用力越强,底蕴就越厚。要实现它,就不能没有 “试验田”,更不能没有耕种好“试验田”的这种精神。而岭南书画院正彰显了这种态度和精神!
二、被学习意识: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双关语,从客观上讲这是卓越的一种标准,要靠实力作支撑。广东目前的书、画、印艺术(以下简称艺术)状况仍处于勿容乐观的局面。就美术而言,在学术上明显有流于俗论之感,在创作上也难见经典之作;书法、篆刻艺术就更是凸现凄凉。例如:有很多画家的作品在落款或题跋处显而易见其书法学力很差,对篆刻缺乏修养。同样,书法家对印章的使用也是过于草率。印章的篆刻艺术水平很低,明显地凸现了画面、书体、印章之风格及印文内容均与作品的内涵不应衬、不协调等现象,这些事例在广东地区比比皆是。也就是说,我们的艺术家还没有达到用笔墨来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水平,所以,作品平淡,难以产生愉悦感。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件艺术品,倒不如称之为是件习作更准确,因为其与艺术品的内涵格格不入。能真正称得上艺术品的,至少这件作品中的书、画、印都必须具有专业优秀水平,都必须能相互呼应和协调,能充分彰显作者对书、画、印的全面修养,不会出现“媚俗”的硬伤(即全面体现作品的灵性、情感、思想),从而能让人们产生愉悦和美感。这才是检验作者是否能堪称为书法家、画家或篆刻家的标准。否则,就无异于江湖杂耍,此类之人,便应归为欺世盗名之列。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具有被学习的意识。即明确对艺术的敬畏态度和坚定虚心学习的精神,并要做得踏踏实实、大大方方,切忌遮遮掩掩,自以为是。今天我们学习别人,明天才有可能被别人学习,这是我们应具有的一种胸怀和责任。这样,才能真正地传播好岭南艺术的精神和树立岭南艺术的形象。
三、厘清雅俗,传承正道:岭南书画院30家的作品,都具有沉稳、刚健、清秀、洒脱、不急不躁、大气雄强、承上启下等特点。他们的成功自有他们的硬道理,那就是读懂了传统艺术文化的实质,深刻地领悟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再者就是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能淡定立世。他们始终坚持长期的反复实践,千锤百炼完善自己,心甘情愿、默默无闻艰苦地从事艺术劳动,使自己在艺术上不断地追求和创新。他们用无声的笔墨语言传递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有信息,正行进在大雅的艺术正道上。
艺术品是在作品中升华的,但作品不一定都是艺术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节点,即是雅与俗的分水岭。雅,即高尚的、洁美的、符合规范的,是彰显正能量的一切意识或行为之产物。俗,即粗陋的、媚俗的、缺乏修养的,是低级趣味的意识或行为之产物。有进取思想、时代精神、淡定立世等可视为雅。哗众取它、无知无畏、追名逐利等意识或行为应视为俗。雅能产生美感,俗便导致丑陋。自古雅俗共存,在书、画、印业界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所以,雅的作品可视为艺术品,换言之,艺术品就不应该“俗”。“俗”的只能称之为另类,充其量勉为作品。因此,我们对“艺术品”始终都不应该视之为能“雅俗共赏”。因为我们不可能将一件艺术品既肯定它很雅,又同时认为它很俗吧?但又鉴于在这一领域中客观存在既有一部分雅的作品,又有一些俗的作品,即“雅俗共存”的事实,因此便要求我们的艺术家,要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分别形成共识。假如时至今日,仍习惯性地认为“该作品”能“雅俗共赏”,那就步入了对“艺术品”认识的误区。同时,还要求我们的艺术家更要善于用自身的智慧去提升大众的鉴赏水平,要在这雅与俗的作品范畴中厘清它们所表达的品德、思想和精神,做一个有责任、有能力彰显正能量的艺术家。鲁迅先生曾精辟论言:“事物之所以产生美感,在于愉悦和功用的统一”。要达到这种境界,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对艺术规律和原理的认识,除艺术家的自身学力修养外,同时还要能做到淡定(即艺与德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去掉“媚俗”,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达到雅,乃至大雅。否则,无凝是对大众人格魅力、思想情感、欣赏水平的一种蔑视。
岭南书画院这30家的作品证实他们做到了这一点,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因为他们同样生活在十分浮躁的当今社会。常言道:“艺品即人品”,通过这30家的作品,不难见证出他们的艺术美和心灵美,将其称之为经典之美实是当之无愧,因为他们做到了愉悦和功用的统一。这是淡定从容的结果,也是自成风格的必然。综上,岭南书画院的这种理念在当代中国艺术界体现了一咱高度,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担当,只要我们艺术界都能形成共识,我们的艺术就一定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事实已经证明,在岭南大地已形成了一种新的岭南艺术现象。放眼看,风景这边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