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载寂寥 披图可鉴
——记杨秀坤新作《来自天堂的短信》
文:马龙
五月十二日汶川的大地震在顷刻间牵动了千万人的心。从那一刻开始,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在焦急、悲痛、感动中度过每一天。各媒体不间断的报道及时地向人们传递着来自灾区的消息,同时那些不畏艰难,与死神抗争,与时间抗战的事迹也在不断地感动着所有的人们。画家杨秀坤在这个时候,更是久久不能平静。他被一则报道深深地打动了,一件饱含深情的作品正在他的脑海中酝酿着。
报道中的故事是这样的:五月十三日,在重灾区北川县的一个废墟中,人们发现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她两手牢牢地撑在地上,蜷缩的身体紧紧地支撑着坍塌下来的瓦砾。这位母亲一动不动,似乎成了一件雕塑,她已经死去了。而在这母亲的身下,她那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却因为母亲的保护而活了下来,并最后被安全地救出。营救人员后来在这位母亲身旁的手机上发现了这样一条没有发出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她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她也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唤起了千万人对母爱的感动和对生命的崇敬。
经过连续几个昼夜的创作,一次次的否定与打破,一次次的修改与调整,已年过六旬的杨秀坤先生终于完成了以这个感人故事为内容的作品,他给这幅画起了一个同样感人的名字叫——《来自天堂的短信》。
画面中那伟大的母亲半扒在地上,在她的身上是乌黑浓重的墨色,这黑沉沉的墨色不仅是沉重的砖石瓦砾的象征,更是常人无法承受的巨大痛苦的灾难的象征。这苦难中的母亲,她低着头,表情平静,只注视着静静躺在她胸前的孩子,她似乎已预知了所有将会发生的事情。那个承载了无限母爱和祝愿的手机,静静地躺在她的手边……整个画面除了人物的处理是亮的以外,所有的物象都被淹没在一片沉寂的黑暗当中,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杨秀坤先生以他满含感动的画笔为人们描绘了这个永恒的画面,虽然这画面只是那痛苦支撑的漫长的黑夜与白天中的一瞬。而我们却分明从这静止的一瞬中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听到那山峦迸裂的巨响,听到无边的黑暗中无数灾民的挣扎与哀号,听到寒冷雨夜里凄凄的雨声和遥远天边的闷雷……
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也是一件意义非常的作品。杨秀坤先生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内容来进行创作,一方面是故事本身的伟大,另一方面画家自己的内心也被这无私的母爱感染和激荡着。这是一位普通人的善良与关怀,也是一个艺术家的良知与责任。这种创作不是偶然的,通过这件作品,欣赏者清晰地看到了艺术家内心深处对于这世界的无限热爱和对生命的无私关怀。画家被这故事打动了,他也希望通过自己创作的作品将这故事告诉给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同样受到感染和教育。虽然画家描绘的是一片漆黑的废墟瓦砾中的场面,而他内心中却是要为大家展现一个无比光明和璀璨,如此美好和充满希望的世界。在这件作品的诗塘中,杨秀坤先生这样写到:“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中华民族面临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成千上万的同胞被压在瓦砾之下。已成废墟的房舍,惊魂不定的灾民,一幅幅凄惨的画面时时在我的眼前晃动,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位年轻的母亲用身体撑住塌落的砖石,用生命保护了她的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临终前,她给孩子留下了这样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推敲再三,五易其稿,终成此图。大爱惊天地,挥笔祭英魂。谨以此图悼念所有在地震中逝去的母亲。”看这样的作品,读这样的题款,怎能不令人沉思,令人动容?
一件人物画作品,需要有不同的笔法,不同的墨法交相辉映,统一协调,这体现着画家艺术水平的高超和技法的娴熟。但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应该具备深刻的思想性和崇高的精神性。只有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的作品,才当之无愧地称得上一件优秀的艺术品。这样的作品不仅能让欣赏者感受到绘画本身的美,同时能体会到艺术家浩瀚的心理空间和精神世界。它们是同样需要得到欣赏者关注并与之交流的。在这件《来自天堂的短信》中,杨秀坤先生立意构图,运笔施墨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的。大爱感天动地,一个画家去描绘什么,热衷于表现什么,这都与他的精神修养、性格品位有关。杨秀坤先生对生命的关注与热爱是一贯的,在他的作品中,人们看不到痛苦,更看不到黑暗,即使在这件描绘灾难的作品中,画家向观者传达的依然是对人间真爱,对人性最光辉一面的歌颂与礼赞。从这件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杨秀坤先生精神品质的流露,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画家主观情感和审美旨趣早已决定了的。
绘画作为上层建筑,在表现生活和反映社会方面,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而就中国的人物画创作来说,历来被强调最多的就是它的社会教化功能。“成教化,助人伦”(《历代名画记》), “恶以诫世,善以示后”(《鲁灵光殿赋》)正是这种社会教育化功能的体现。南齐谢赫在其《画品》这样说到:“绘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动人的故事与动人的画作一道,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无私奉献、大爱无声的精神品格,这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的脊梁。千载之下,或许故事还在人们身边流传,而当人们看到这件《来自天堂的短信》,同样也会被画面上的形象所感动吧,这作品会和故事一样,成为一个伟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