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手机版 免费注册| 会员登录| 商务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画大师 » 书法学堂 » 正文

秦地清翁李旭东书法赏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2-28  浏览次数:1239
核心提示:   李旭东,字清翁,1959年生,陕西人。从事教育18年、新闻12年,建立文化公司5年,30年来著有200万字散见全国各类报刊
       
             李旭东,字清翁,1959年生,陕西人。从事教育18年、新闻12年,建立文化公司5年,30年来著有200万字散见全国各类报刊。自幼喜爱书法,40年临池不辍,笔耕不止。

  近年来,李旭东书法作品获多达15项项全国书法大赛金奖,其中主要有:《纪念毛泽东<西江月.井岗山>发表8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钻石金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览》金奖

  ,《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全国中老年书画润格拍卖收藏大赛》金奖,《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全国书法大赛》金奖,《金华表奖中华全国书画家邀请赛》金奖,《画圣故里喜迎新春中国书画小品展》金奖等。2009年7月,他的书法作品又入展了中国书协的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成为陕西的唯一入展作品。

  追溯李旭东的书法历程,就不难看到他的成就是必然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在他的身上、作品中得到最好的印证。

  李旭东的书法启蒙始自于他的父亲——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治学严谨的国民党中尉军官,打小从7岁开始,在父亲严慈的教诲下,他迈进了书法的天地。不同寻常的是,父亲一开始就教导他,学字要同时习练四种贴:颜、柳、隶、魏碑,每天每体100字,共写400字。就这样坚持临写,到了上中学,已在当地小有名气。恰逢文革后期,学校书写大字报的政治任务理所当然的成为他的“专利”。后来回忆起这段历史,李老师不无感喟说:“当时每天要书写大量的大字报,既要写好,又不能出错,还要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及时改进,历史的荒唐恰恰成为我的书法学堂!”

  后来,汉中师范学校毕业后从教,又考上汉中师范大学,再从教、做记者、开文化公司,岁月匆匆,从风华正茂到稳健优雅,唯一不变的是他对书法的“根深蒂固”的爱:“再忙再累也要写字读帖,不然人就不舒服,象害了病一样,一写了字读了帖就好了,神清气爽。”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书法的领悟也从渐悟到了顿悟:从无意识的“练”字到有意识的“写”字、从“看”帖到“读”帖、从笔悟到心悟、从循规蹈矩到不依方圆、从师法大家到挥毫自如、从“匠”到“家”、从字纸跃然到天地大自然。李旭东如是说:父亲从小教我习字至少要学四种体,让我的笔法丰富而不失变化;创作不人云亦云、不跟风、不迎合世俗,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和大自然合化、天地人字合一。

  的确,他常常凝眸悬崖孤树,那是他字中险峻的间架结构的渊源;他每每远眺近山远山,那是他笔法干湿浓淡的灵感;他默默关注的岩石枯藤,那是他笔底飞白枯笔的源泉;他深深仰慕的天空云彩,那是他书法布局谋篇的出典。风雨雷电,字在天地间!

  对他的书法作品,批评者云:未在经典古帖中吸取营养,满幅败笔,字法全无,章法闭塞,皆为败作;散漫而无骨力,基本功全失。

  初看李旭东的书法作品,确有散漫、零落之感,而当你静心细看后,则暗暗称绝:布局错落有致、起伏跌宕,墨色枯浓相间、肉丰筋枯、意断神连,字的结构稳中有变、险峻暗生、方圆兼济,线条有粗有细、或断或连、用笔自由而多变、拙朴而活泼。可谓:挥毫无拘无束,笔法亦古亦今,意趣真美真奇。你仔细玩味一下吧,——它洒脱不羁,气韵灵动,憨拙而活泼,随意而机智。

  事实上,大多数书法名家和评论家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书法有三个层次,其一是“字秀”;其二是“骨秀”;其三是“神秀”。李旭东的书法作品既有深厚的功力,又不为某碑某贴所囿,章法多变,结构紧凑,字势开张疏朗,用笔方圆兼备,中侧并用,爽利痛快,墨气滋润浓重而不板滞,已经达到收落自入、独成一体的“神秀”境界。

 
 
[ 书画大师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书画大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合作代理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

2012-2013 中华书画大师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蜀ICP备2024106173号  版权所有:中华书画大师